入冬以来,宿迁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一幅幅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壮丽画卷徐徐铺展。
数据显示,宿迁2024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6.4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81.4%;5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Ⅲ水体比例达96%。

良好的环境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更离不开宿迁一直以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命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宿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主动融入“1+3”重点功能区建设,将各项部署转化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大力量,奋力在改善环境质量、健全治理体系、促进降碳扩绿、加强生态惠民、推进保护修复上出新绩。
环境基础设施是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在牢牢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底线的同时,宿迁加快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防火墙”。

近年来,宿迁先后出台《宿迁市古黄河马陵河西民便河水环境保护条例》《宿迁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宿迁市洋河双沟酒产区地下水保护条例》《宿迁市骆马湖水环境保护条例》《宿迁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5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占全市地方性法规总数的33%;强化执法监管,全面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一次查清”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免于处罚案件56件,免罚金额733.55万元;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成149个空气自动站、119个水质自动站、324个限值限量监测点、15套机动车尾气监测系统,并在全省率先试点“配用电监测与管理系统”,安装点位超14000个。今年以来,全市工业和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分别达24.7万吨/日和110.59万吨/日,污水管网里程约3000公里,危废和医废利用处置能力分别为86.13万吨/年、9000吨/年。
近年来,宿迁全力推进产业低碳转型,既从源头为生态环境“减负”,又为绿色转型发展“蓄能”,让宿迁美得有颜值、更有价值。

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宿迁共审批环评项目3096个、总投资1.08万亿元,26个列省重大产业项目100%审批落地,其中50亿级项目12个、百亿级项目9个。
深入源头治理方面,宿迁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投入真金白银推动6个园区开展清洁生产审核、8个园区开展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
培育绿色示范企业方面,宿迁培育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企业31家,其中,省级绿色领军企业8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类企业6家,帮助近1000家中小企业解决治污难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宿迁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在近年来宿迁满是“亮点”的生态答卷上便能窥得一二。
深入实施生态示范创建,建成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各1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132个;建立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省唯一;创新开展“绿票”和水权交易,全国率先;在全省率先推广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泗洪县成子湖“生态岛”试验区入选全省首批8个“生态岛”试验区试点之一;率先完成全市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市共记录物种数达2379种……
除此之外,近年来,宿迁以“增绿提质”为主线,本着“绿色、共享、便民、协调”的原则,启动机关庭院开放改造,累计开放庭院62家,建成公园绿地152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6.09%,市民出行300米即可步入绿色空间,积极助力美丽宿迁生态建设,让“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成为宿迁的金字招牌。

江山如画,照见了美丽宿迁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实步伐,展现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宿迁风采”。宿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持续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夯实宿迁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