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秋的阳光洒在扬州大地上,江豚在三江营探头戏水,东方白鹳在高邮舒展翅膀……从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到全国首批“净塑城市”、2023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球城市生态修复模范市,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不断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大,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生态宜居时代新篇章正在书写。

擦亮蓝天。扬州市PM2.5浓度从2013年的70微克每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34微克每立方米;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2961项大气治理重点项目,完成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量6952吨、5402吨,均提前超额完成省定减排目标。
守护碧水。2022年以来,完成329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整治291个长江入河排污口、3590个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率分别达100%、66.3%;长江干流扬州段水质状况从总体良好到总体为优,京杭大运河扬州段水质状况基本为优,古运河扬州市区段水质状况从重度污染到良好;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污水治理率从2022年的44.3%增至2024年的70.9%。

共护家园。2013年,扬州市自然湿地保护率仅34.8%,2022年已经达到71.5%;林木覆盖率从2013年的22.79%增至2023年的24.07%;长江扬州段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持续向好……大自然的“精灵”们成为扬州生态环境不断变好的见证者,它们以“家丁兴旺”为扬州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点赞。
2007年,扬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作出“关于建立城市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的决议”,扬州在全国开先河,建立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彰显出“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个性特色;在全国首倡并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成功实施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三河六岸”景观建设等一批先导工程,先后建成十大生态中心,把生态资源变为绿色福利;在全省率先出台文件,对噪声、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条文中的“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有关部门”等,明确了具体监管部门。
一次次敢为人先的“首次”,是扬州用制度坚守城市个性和特质的定力,更展现了扬州用系统思维打好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战的魄力。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扬州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扬州始终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走进仪征枣林湾旅游度假区,十多年来,这里关停了所有矿石开采点,且没有新增一家工矿企业,68平方公里内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实现全覆盖,森林绿化率超过62%,成为美丽江苏的一张绿色名片。来到高邮东部片区,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一只只“大风车”高高矗立。高邮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水乡湖荡、田野等资源优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发展风能发电,助力绿色低碳发展。走进宝应经济开发区低碳智造产业园,目及之处皆“绿色”。沿路全部使用太阳能路灯,鳞次栉比的厂房顶部是成片的太阳能电池板,厂房内工业用电可以依靠屋顶光伏系统实现绿色循环。